被称为“打响上海国资改革第一枪”的东浩与兰生集团重组后交出了首份成绩单:靓丽的一季报背后,上海国资改革气象浓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正在有效地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盘活国资存量做好转型增量

2013年12月18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公布后第二天,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上海市国资委旗下的两大企业集团——东浩集团与兰生集团实施联合重组。

“短短4个多月,重组后的东浩兰生不仅完成了两套体系的整合,并且初步迈过了融合坎、增长坎和转型坎。”东浩兰生集团董事长戴柳说。

合并报表后的一季度业绩显示,东浩兰生今年前3个月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12%;其中外贸进出口业务同比增长16%,而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7%。

按照上海国资“20条”,国有企业被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三类。在业内人士看来,竞争类国有企业的最大利好就是进一步确定了其市场主体地位,包括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权力、政府少管或不管。据了解,在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大会后,诸如资产备案权、资产处置和坏账核销权、薪酬总额核定等权限都已经从国资委下放到了企业集团,简政放权思路明晰。

在松开束缚的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给国有企业这辆战车装上了发动机。在推动集团层面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东浩兰生集团在二级子公司层面引入合伙人制,贸易板块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都已完成改制,实现了“国有资本+民营机制”的有效嫁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