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人们生产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能力,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集合与创造性结果。生产力展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与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与对前人相关理论的理性辨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理论,形成了具有高度指导性与超越性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生产力和新的社会阶段形成了区别于以往的强大生产力。此时,加强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再解读,对于进一步破解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厚植理论自信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所输送的理论自信动力。根据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基于生产力的提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关系优化,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优势在生产力发展中得到鲜明体现。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在私有制条件下是无所获的,无产阶级尽管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生产结果并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唯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劳动者的获得成果中体现出价值。因此,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产力可以理解为是劳动者的本质能力,这种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得到充分地释放和尊重,把个人的本质能力凝聚成为建设动力,有助于优化社会交往结构,建立适应于时代需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因而,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使之基于理论自信进一步夯实了制度自信,坚定了道路自信,使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能够遵循客观规律,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