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是世界上农民合作社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其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丹麦“强质农业”的形成归功于近代农村合作运动奠定的坚实基础,许多欧洲国家都曾把丹麦的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本国发展农业的楷模。
1815年首先以铁路问世而始于英国的交通运输革命到达丹麦。仅30年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丹麦铁路网框架已构建成功并投入使用。由于美俄铁路的扩建,北美和俄国成功地把廉价粮食以较低的运费运到欧洲市场。结果便是欧洲市场淹没在谷物里,粮食销售黄金时代于1870年左右渐趋消逝,而像丹麦这样的小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大幅度转型,从种粮食改为养牲畜。
1850年丹麦耕地里的产品,粮食只占整个农产品的一半左右,到1900年左右更下降到约三分之一。而另一方面,奶制品,如牛奶、奶油、奶酪,同期在整个农产品里所占比重从近18%上升到42%。从此,便可看出转型及结构改变幅度之大。这是丹麦农业史上第一次草根运动,丹麦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是1882年在西日德兰半岛建立的丹麦牛奶合作社,而1888年一年里就有244个牛奶合作社建立起来。实际上,丹麦农业就是一个庞大的工厂,从牲畜啃的草一步步加工到牲畜身上精炼出来的食品,丹麦合作社运动就是这浩大重组中的一个婴儿。
这时期还产生了合作奶酪场,它们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必须有个不停运转的,能一下子就把奶油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离心机。以前这道工序是人工手动地将浮在上面的奶油撇下来。1878年,丹麦工程师LC尼尔森开发了一个合适的离心机,很快便投入生产。有了这套装置后,便可自动生产出质量相当的,可与大农场制酪场媲美的奶酪。1881年冬,日德兰地区一个名叫斯蒂林安德森(Stilling Andersen)的年轻乳品加工者建立了耶丁(Hjedding)合作乳品加工厂。合作社规定,所有的成员要把他生产的全部牛奶送交乳品厂,收入按照各人交付牛奶的数量比例进行分配。耶丁乳品厂于1882年6月开业.第二年,各地建立了很多类似的合作乳品厂。再后来的几年里,一些大庄园也放弃私人乳品厂,加入了合作乳品厂。1890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农场将自己生产的牛奶送到合作社的牛奶加工厂进行加工。1900年左右,制酪合作社约有950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合作社总数已达1158家。因此,要说合作社思想扩散是爆炸式的,这也是准确的。在某种程度上,离心机就是丹麦合作社社会存在的命根子。没有离心机,那么丹麦农业史上这场最大之一的革命,即合作社,是否还会发生呢?这倒是个令人好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