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于1816年诞生了第一家合作社,是由329位农民组建的一个综合性合作社。1861年,根据德国舒尔茨-得利兹模式组建的第一家合作社银行在波兹南诞生。1869年,根据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模式组建的第一家消费合作社在华沙诞生。1890年,根据德国莱弗逊模式组建的第一家农民储蓄与信用合作社在克拉科夫诞生。
一战之前,波兰共有3745个合作社,成员150万人。类型主要包括:消费合作社、合作社银行、储蓄与信用合作社、农民的供销合作社、农民的服务合作社、奶业合作社、土地租赁合作社、工人合作社、手工业者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在反对俄罗斯、德国、奥地利统治者压迫的爱国斗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战后,波兰独立。1920年,波兰第一部合作社法诞生,由此促进了各个领域、各种模式合作社的发展。在农村,8000个合作社拥有成员200万人。在城镇,住房合作社、工人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以及合作社学校等不同形式的合作社,为促进城镇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合作社运动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由国家计划控制。到1988年底,全国合作社数量已达到15000个,成员1500万人,合作社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12%。
在1989年“东欧巨变”之后,波兰开始了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社被视为旧体制的残余,遭受了巨大冲击。人们对合作社失去信任,不少合作社破产清算,一些合作社转变为有限公司。转型后比转型前,合作社数量减少了50%,雇员减少了60%,占GDP的份额也下降到了1%—1.2%。存留下来的合作社也普遍缺少市场经济运行知识,缺少懂得现代合作社管理的青年人才,合作社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几近于无。但某些部门例外,如奶业和银行的合作社功能得到了强化,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社,比如信用联合社、社会事业合作社、农民小组合作社等。经过近10多年的恢复性发展,波兰合作社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增强。目前,波兰全国合作社已恢复到8500个,拥有成员800万人,为社会提供了35万个工作岗位,在GDP中的比重已恢复到2%左右 (欧盟国家平均为6%)。目前,波兰的合作社共有住房、金融、工业、工人、消费、农业生产、制造业、制药、校园等16种不同类型。其中,农业生产合作社既生产产品,也直接开展贸易。消费合作社则完全从事贸易行业,发展情况较好。工人合作社不生产商品,主要开展贸易合作。近期,正重点扶持发展社会合作社,重点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经济和社会救助。在经过近200年的曲折历程之后,合作社又开始成为推动波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