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年代,诞生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唯一一所女子平民学校。自19946月成立以来的十八年间,已为从上海到全国的困难群女性先后开展了20多种专业、3万多人次的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不同程度地帮助了那些暂处困境的上海下岗女工、外来媳妇、外来女性务工人员、郊区离地女农民以及内蒙古、江西、山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女性,走上了一条劳动就业和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并造就了不少草根阶层女性走向成功成才的典范,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奏起了一曲小小的乐章。

一、为缩小困难群女性的“三大差异”,创办女子平民学校

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我们在全国各地所接触到的社会实际,感到当—部分人已经富起来的时候,还有相当部分的人群仍处于十分贫困和艰难之中。在这些因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以及地域的差异所形成的弱势困难群体中,女性往往又占了大多数。为了缩小“地域、人群、性别”的三大差异,有效地帮助那些弱势困难群女性,我和陈霙等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秉承小时曾经受惠的、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在“没有一分钱、没有一个人、没有一间房、没有一寸土”的极其困难条件下,决定举办一所面向全国、以困难群女性为主体的女子平民函授学校。1994年春天,在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社会力量办公室的批准后,开始试办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校。第二年,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正式成立“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并晋升为学院一级。

二、坚持女子平民教育为宗旨,不以教育产业化为坐标

十八年来,这所由民间志愿者自筹资金、自愿组织创办的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始终坚持发扬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爱满天下”的女子平民教育宗旨和定位;始终坚持反对那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产业化的倾向。学院通过采取三项措施,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1、教育经费来源,从自筹资金3万元到成立教育基金。在办学的头三年间,学院依靠我和蒋养娣、姚秀娟两位好友自掏腰包筹集的3万元资金,在《少女》杂志社提供的每年两次免费刊登招生广告的帮助下,完成了函授教育947人,学员分布于除香港、台湾、西藏等地的全国各省市,培养出一批自强不息的优秀学员。随着培训人数从原来的每年300人左右发展到每年2000人左右,规模的逐渐扩大使培训所需资金也不断增加。于是学院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争取社会资助和政府培训补贴,终于从无到有地建立起学院级的女子平民教育基金,从而使我们有能力去解决更多困难群女性的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不同程度地帮助她们摆脱困境,走上“劳动就业–脱贫致富–成功成才”的发展道路。

2、教学骨干队伍,积极物色吸纳社会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在办学骨干的组合上,学院始终坚持从那些有无私奉献精神、愿为缩小中国社会“三大差异”作出奉献、有觉悟的先进份子中进行物色和吸纳。其中最典型的是十八年来一直负责女子学院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陈霙。陈霙退休前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妇委会主任,曾获得市“三八”红旗手、市先进妇女工作者、市促进就业先进个人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历届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为学院工作期间,她的工作量是一天当作二天用,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日。后来学院硬性规定她每周至少要休息一天,但也常常为了“这事”“那事”被冲掉,直到二年前,她不幸得了恶性肿瘤住院动手术才被迫休息。然而化疗告一段落后,陈霙又坚持战斗在她所一心倾注的、无限眷恋的女子平民教育的岗位上,其一心为了贫困女性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被大家称为“一心为公的老黄牛”。

3、工资收入待遇,倡导从无报酬到低报酬的奉献精神。在办学骨干的工资待遇上,学院坚持无私奉献的原则,经历了从无报酬到低报酬的工资标准。在逐步实现了低报酬后,作为学院的创始人,我始终处在低报酬的最底线。而常务副院长陈霙在退休前帮助筹建和发展学院的6年中,始终义务工作分文不取,直到2002年退休后才开始接受学院的一些低报酬,十年来她得到的报酬平均每月只有几百元。十八年来,在我们这样几个共产党员和办学骨干的带领下,学院始终遵循并倡导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天下之乐而乐”“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的奉献精神和人生价值观。

三、创建有利于弱势妇女群体求生存、图发展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

建院十八年来,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在市区妇联、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社团管理机构、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以及北京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弱势妇女群体“求生存、图发展”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

1、在办学思想上,确立“简陋贫穷的学校,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理想目标。为了坚持女子平民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定位,使广大困难群女性能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接受到中国最高水平的知识教育,学院以不低于市场聘用价格的优厚待遇,去吸纳众多优秀的专业教学者施教。由此学院拥有了一批诸如东华大学绒线编织、服饰工艺专业的邱佩芬、吴静芳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优生优育科研单位的高级专家陆雪琦、王蓓、张齐放以及包括女子学院正副院长在内的专职和兼职优秀教师队伍共40余人。建立起了《家政服务》《母婴护理》《保育员》《商品营业员》《绒线编织》《服饰工艺》《农牧业技术》等多项教学模块和专业设置,受到了广大学员的称赞和用人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并先后荣获全国和上海市()的先进称号17次。

2、在办学路子上,积极推荐学员上岗和鼓励组织姐妹合作社。学院积极推荐学员上岗和组织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鼓励她们从困境中奋起,使她们通过掌握的技能真正立足于社会,走向成功、走向成才,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女性。尤其是通过倡导“努力干,一起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的中国工合国际精神,帮助她们组织姐妹合作社,不仅使她们在红红火火开展起来的手工编织家庭加工业中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还实现了“人人是主人,个个是老板”的梦想,进入了一个“温馨、平等”的理想境界。其中,五角场欣星姐妹合作社、光启路乐邦姐妹合作联社、宝山通一姐妹合作社等6个姐妹合作社,获得了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联合颁发的“优秀合作社推广工作组织/单位”荣誉证书;五角场姐妹合作社社长黄瑞芳、通一姐妹合作社社长傅佩英、乐邦姐妹合作联社社长陈翠香、马金女等分别获得全国年度合作经济十大先进人物、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3、在办学作风上,发扬艰苦奋斗的乌兰牧骑式办学精神。十八年来,学院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乌兰牧骑式办学精神,坚持“哪里有学员就把教学班办到哪里”。办学人员经常肩背沉重的教材教具,行程几十里、上百里,不论冬寒暑热、刮风下雨、年老体弱,只要学员有需求,学院就把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包括指导组织合作社)及时送上门、送到家。从上海的崇明横沙岛到内蒙古赤峰市萨里巴乡,都留下了她们的身影。其中最感人心肺的,有东华大学邱佩芬教授十几年如一日,不论寒冬酷暑以柔弱的身躯跑遍了上海杨浦、徐汇、南汇、松江、宝山、崇明等区县授课点;身患癌症的东华大学盛彩珍讲师,在病倒住院前还去崇明横沙岛讲课;原《外国文学报导》编辑部主任詹述士教授,在身患绝症的过程中编写了近万字的《女子文学》讲义,并逐字逐句地批改了学员们从全国各地邮寄来的一篇篇作业;年已花甲的东华大学老教授吴静芳和学院服饰工艺实习指导老师陈翠香,到太原市小店区向当地500余名贫困女性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星期的集中培训,并在小店区成立了好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把产品打进了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在办学目标上,注重办学实际效果和学员技能掌握,让她们有真才实学。十八年来,学院既着眼于扎扎实实地通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姐妹合作社等,积极推荐学员上岗就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又着眼于学员的将来,使她们能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飞翔,实现从社会边缘转入社会主流,走向成功、走向成才。学院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非学历高等教育办学资质和多年积累的学院级女子平民教育基金,通过与有关高等院校的联合,已经为500余名学员颁发了《服装工艺》《家政服务》等专业大专合格证书,使她们凭借掌握的高超技能,成为家政服务行业和服饰手工编织工艺行业的强者精英,成为众多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开展家庭加工业的骨干和领军人物。

5、在办学形式上,采取了多方合作、多边搭桥的办法。学院从办学至今始终得到了上海及外省市众多单位“相互支持,通力合作”的协作帮助,包括曾为女子学院发展作出贡献的上海浦发集团监事会、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同济大学妇委会、上海市公安局史志办、南汇区妇联、闵行区妇联、《少女》杂志编辑部、中科院21所妇委会、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领导、老师以及徐汇、杨浦、南汇、静安、浦东、松江、崇明、宝山等区县众多办学骨干、学院优秀班主任的合作、支持和帮助。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使学院的办学路子越走越宽。

6、在办学特色上,依靠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深化教学提高质量。学院先后特邀了著名女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以及优秀的年轻女企业家朱珠、优秀的高级编辑记者朱慰慈、江西省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长吴颐轩、山西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刘翠兰教授等担任女子学院名誉院长和学术顾问;组合了曾为女子学院开创和持续发展出过大力的上海优秀女企业家姚秀娟、蒋养娣以及优秀志愿者陈霙、王红珍等担任院务委员会委员、主任;聘请经常为学院出谋划策的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桂珍教授和一度无偿提供317平方米居民楼底楼作为学院培训中心(基地)的上海龙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宝龙担任学院高级顾问,从而使学院的发展有了一个坚强的后盾和发展空间。

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坚持,学院所开展的女子平民教育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鉴于种种原因,我们这所为大家所钟爱的、并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上海唯一一所女子平民学校,在她成立十八周年之际将无奈地告一段落。然而凭着所有办学人员对女子平民教育的执著追求,有形的女子平民教育将暂告一段路,但无形的女子平民教育将会继续下去,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作者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院长)